生命中難忘那一綹歲月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7-19 20:49:44 作者:魚水情擁軍愛警
作者:張新燕?導語: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,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大潮初期,開啟了從計劃經(jīng)濟向市場經(jīng)濟轉(zhuǎn)型的關(guān)節(jié)階段,社會經(jīng)濟、政治、文化等領(lǐng)域經(jīng)歷深刻變革,尤其是社會與文化產(chǎn)業(yè)的振興,推行農(nóng)民家庭聯(lián)產(chǎn)承包責任制等政策推動農(nóng)業(yè)科技應(yīng)用。隨著改革開放的的深入,人們的意識將改革范圍從農(nóng)村擴展到城市,進而形成了農(nóng)民工進城打工的熱潮,在這樣的熱潮里,年少的我也便隨潮步入了社會大家庭。
隨著時光的記憶,我好像又回到了那個年代。。。。。
1987年,十六歲的我被附有傳統(tǒng)觀念、重男輕女思想(那個年代,尤其是農(nóng)村大部分都是這種思想)的父親輟學在家,上學期間曾經(jīng)為了買一塊2分錢的橡皮母親為我向父親說盡了好話,這一幕至今依然歷歷在目,為此,這種叛逆的心里經(jīng)常與父母吵架形成對立局面,母親經(jīng)常在鄰居那里打聽著哪里有上班的廠子(現(xiàn)在叫企業(yè)),讓我出去上班不至于在家總是吵嘴。
一個偶然的機會,那年夏天,好像是6月底的樣子,剛出嫁的小姨來我家做客,娘聽到小姨說,小姨夫在中科院禹城站北丘洼試區(qū)上班,做的還不錯,就讓我小姨夫問問單位上還要臨時工不,沒過幾天小姨再次來到我家告訴娘說,那里還要臨時工,說;‘‘讓燕子去那里上班吧’。當時聽到這個消息的我欣喜若狂,叛逆的思想作祟,想到終于不看父親臉色生活,擺脫農(nóng)田、做個上班讓人敬仰的人。
就這樣在娘的千叮嚀萬囑咐下,我就隨同小姨夫來到了中科院禹城站北丘洼試區(qū)做了一名臨時工,在這里也開啟了我步入社會的第一站。
7月份的北丘洼,天氣炎熱,知了在遠處的樹枝上叫個不停,仿佛對這炎熱的高溫強烈的抗議,初來乍到,放眼望去,幾排平房,還有房子之外的那些零零星星的莊家苗、一片片白、一片片綠的,玉米苗和棉花高低不齊,一片荒涼的不能再荒涼的景色,心隨環(huán)境的變化也在漸漸的低落,難道就是在這里所謂的上班嗎?就在這時,不遠處田地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與笑聲,放眼望去,看到那些在田間勞作的陌生人正在合唱著《咱們工人有力量》,歌聲嘹亮,他們開朗的笑聲、以及樸素的外表與環(huán)境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此時,我的心里泛著嘀咕;“這難道就是上班?如果這樣,和自己在家種田有什么區(qū)別?還不能穿漂亮的衣服?”
‘’小張,小張,你是新來的,去拿個鋤頭到魚池北的田地鋤草去吧?!睦镎褐止?,一個叫李社長的人給我分配任務(wù)了。
“哦,好的”我一邊答應(yīng)著一邊去院子里拿鋤頭,一邊向魚池北走去,心里還是不甘;“莫不是在這里就這樣一直的鋤草種地?”與我想象中上班的那種高樓大廈、車間、機器隆隆、漂亮裙子、上下班的小型自行車形成了極大的反差。再加上天氣高溫燥熱難耐,突然想到那個叫”李社長“的人:我剛到,那么多人在一起在田間勞作,怎么就把我自己分到了一邊?萬一我中暑了咋辦?我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,。。。。。。。
就這樣,終于慢慢的熬到夕陽西下,看著遠不處大家都收工回家,我想終于熬過了這一天。
走在回家的路上,心里太多的不甘充斥著我的心理變化,考慮著:明天我是真的不想來了。甚至是不來了,丟人,在家種田。來到這里還是種田。內(nèi)心的落差無比的煎熬。
就這樣,慢慢的到了家,放下自行車,那個極其嚴肅的父親看到我啥也沒說,沒再吼我,倒是母親問寒問暖,母親的一番關(guān)愛,讓我打消了不想去北丘洼上班的心里。
第二天,我打起精神去上班,來到了這里,同事們都熱情的問我:“你叫啥名字?我們怎么稱呼你?“等等,我心不甘的回應(yīng)著同事們,邊做自我介紹。
這時,有人小聲的喊:“李社長來了,李社長來了。“頃刻間大家都閉口不語,飛快的各自拿起工具走向田間。
“小張,你那邊草的鋤草完了嗎?“
“我,那邊鋤完草了“我支支吾吾的回答,心里在想,那么大的一片地,我自己怎么能鋤完呢?要是回答沒鋤完,看到同事們對他小心翼翼,恐怕要挨批,所以,步入社會的我第一次撒了謊。
“再去場院南鋤草吧“我答應(yīng)著,拿著鋤頭就走過去了,鋤了大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,李社長大聲的對著我嚷起來:”你這個干活的,干起活來扭扭捏捏的,哪像個鋤草的,到像是個對著禾苗相對象的!“頃刻間,讓我的少女自尊心蕩然無存,心里然起了怒火,但還是未能反抗,真想扔下鋤頭回家。同時聽到不遠處同事們熱情的問候著:”張老師回來了,張老師回來了?!表樠弁ィ粋€穿著白色T恤、面帶笑容、和藹慈祥、在我眼里看似有50來歲的人向我們走來,這樣的穿著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與我們鋤草的同事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,那就是看起來成熟、溫雅爾雅、儼然一幅知識分子的外表與我們格格不入。
因為剛剛步入社會,剛被李社長嚴厲批評,就一直鋤草,不敢抬頭去看這個領(lǐng)導與我們有多少距離,只聽到問:“你是新來的?叫什么名字?”
我聽到張老師操著普通話問我。
“我叫張新燕,剛來沒幾天,領(lǐng)導多多包含關(guān)照”我向張老師介紹自己。
“年齡有多大???怎么看起來年齡這么???”張老師一邊問我,一邊又自言自語到。
我不敢回答,就當沒聽到張老師的問話,我怕報了年齡有被辭退的可能(那年我16歲),畢竟還總是受到李社長批評。那個年代,作為農(nóng)家孩子出身的我在課本上學習到北京是祖國的心臟,又是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,帶著對北京的向往,還未普及普通話,第一次在田間地頭,聽到這個不太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感覺好像到了北京一樣,這一幕在我心里也是記憶深刻。
后來,聽劉恩民老師說,張老師(中科院禹城站北丘洼洼長;簡稱張洼長)名字叫張興權(quán),主導北丘洼的工作,由于張老師研究生學歷,我們都尊稱他為張老師。在那個年代,我們農(nóng)村里面沒看到和聽到過誰家的孩子有研究生學歷的,甚至是一個縣城也沒有幾個這等學歷的人,在這里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學歷的代名詞,第一次看到知識分子與我們近距離的田間勞作,深受鼓勵,而被輟學步入社會的我,帶著對學識的渴望與尊重,慢慢的學著老師們的樣子不再厭惡這個種田的工作。
就這樣,我和同事們慢慢的相容,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唯獨李社長對我十分不滿,甚至是每天都在接受批評,到現(xiàn)在我也不知道當時為什么對我如此不滿意。同事們都勸我:“別到心里去,他就是這種脾氣,對誰都一樣?!被蛟S是我多想了而已。
有一天我正在田間鋤草,李社長突然過來喊我:小張,小張,張老師有事喊你去他辦公室一趟”我一邊答應(yīng)著一邊心里犯嘀咕:‘能有什么事情喊我?剛來上班沒有多少時間,知道我不喜歡這里的工作,難道是我做不好要辭退我?“不一會兒,我來到了張老師的辦公室,向張老師問了聲好,進入他的辦公室,環(huán)顧四周簡陋的辦公室里就一張床和一張辦公桌,辦公桌上放滿了文件以及A4紙上寫滿的字和數(shù)據(jù),張老師戴著眼鏡拿著筆聚精會神的不知道寫的什么。
“小張,有個事情想給你商量一下?!皬埨蠋熞恢痹趯P牡膶懼?,一邊和藹的問我。
“張老師,您盡管吩咐,我做的不到的地方請您多多包涵、指教”我說。
“這幾天來個女孩子上班,離家太遠,只能住在這里,你能給她做個伴嗎?”張老師一邊寫一邊問我。
我說:“我下班回家后,給家人商量一下,明天我給您回話。”
“好的,不管商量的什么結(jié)果,記得都要給我回個話。“張老師還是一邊寫一邊說。
就這樣,我走出了張老師的辦公室,提著的心終于放下了,因為總被李社長批評,辭退已是不可能的了。
回到家,我如實給父母匯報,這件事情他們也就答應(yīng)了。
“小張小張,張老師讓我給你問問,和新來女孩子作伴的事情給家人商量了嗎?同意了嗎?“第二天,我還沒來得及向張老師去做匯報,李社長直接問我了。
我說:“同意了?!?/div>
“你沒吃飯嗎?說個話跟個蠅子哼哼似的?!边@個李社長又大聲的吵我,我用眼睛輕視了一下,心底里非常憤怒。
沒過幾天,那個女孩子來了,叫馬春英(化名),我們都喊她小馬。皮膚白皙,扎著一個馬尾辮,圓圓的臉上鑲嵌著兩個水汪汪的大眼睛,笑起來就有兩個酒窩,特別的招人愛,通過一番對話,知道了我們兩個年齡一樣大。
就這樣我和小馬被分到了北院一排平房的一個房間,她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化驗室的化驗工作,我主要還是田間,從此我陪著她住在單位,一起吃飯。
從此,我們和張興權(quán)老師他們有了更進一步的接觸,與其稱呼老師就不如稱呼他們?yōu)榭茖W家,和科學家們一起做飯、吃飯,一起播種,豐收、鋤草、拉犁、耕田、扶耬,吃的是我們自己種植的蔬菜,自給自足,只有過節(jié)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吃上一頓很奢侈的韭菜豬肉餡的包子,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向往就好像都在包子里面,幸福感滿滿。就這樣慢慢的和老師們熟悉起來,這里除了張興權(quán)老師以外還有程維新、歐陽竹、逄春浩、董云社、李云生、劉恩民、王吉順、遺傳所蔣如琴等,在這里和我們一起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就像一個家庭一家人,在極其艱苦的環(huán)境里,這些科學家們一直保持著包容和樂觀的心態(tài),這一些改變和影響了我一生的信念與信仰。他們的樸實也只有在開會的時候,才體現(xiàn)出他們是我們的老師、領(lǐng)導,和普通百姓沒有任何區(qū)別。
后來通過一個會議,我明白了我所在的北丘洼是中科院禹城站“七五”國家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開發(fā)攻關(guān)項目——禹城“一片三洼”之一的綜合治理開發(fā)試驗、試點工程。(簡稱:黃淮海戰(zhàn)役)肩負著反鹽還田、退堿還田、種糧田試驗攻關(guān),每一次的攻關(guān),老師們都會付出多年的時間,與艱難困苦的環(huán)境作斗爭才可以有點點的進步,對于新來的每一個人,他們開放、他們包容、人文關(guān)懷,因為這些,在我有限的學識里,更加堅定了我的信仰,我的認知。對學識的尊重、求知的欲望、以及人生價值觀的理解都在悄然的發(fā)生著改變。
接下來或許我還是對環(huán)境的不適應(yīng),不知道怎么回事,拉肚子、胃吐、高燒接二連三,身體倍感不適,這些癥狀作為當時來講又不知道怎么引起的,后來干脆就請了幾天病假,后來得知是這里的水質(zhì)太差引起的,喝的是鹽堿水、礦化度極高、還伴有難聞的魚腥味,因此每來一批高等院校大學生都會出現(xiàn)拉肚子的癥狀。想到這些老師們常年與這樣極其惡略的環(huán)境作斗爭,慢慢的也增加了我對此工作做下去的決心。
總是在食堂晚飯期間,這些科學家,尤其是張興權(quán)老師給我們講的最多,我們一起聆聽關(guān)于北丘洼或者是中科院禹城站的創(chuàng)建和發(fā)展之路。在我學識有限的基礎(chǔ)上,通過北丘洼我好像看到了中國農(nóng)民生活的未來、看到了中國農(nóng)民階層對糧食產(chǎn)業(yè)增產(chǎn)增收的希望。
張興權(quán)老師就像一個家庭的家長,有一次午飯間,給北京新來高校大學生講述著北丘洼的前期情況,他說:“北丘洼位處山東省禹城市西北部,總面積18km2。洼地大部分農(nóng)田為鹽漬化土壤。北丘洼有五大塊原始狀態(tài)的鹽堿荒地,分別鑲嵌在五個村子的周圍。洼地一些村名都冠以“鹽池”稱謂,如“鹽池劉”、 “鹽池崔”。
北丘洼地勢封閉、低洼,地下水埋深淺、礦化度高,土壤積鹽重,耕層土壤有機質(zhì)含量低,瘠薄,是黃淮海平原治理難度較大的一類淺平洼地。此前,相關(guān)單位先后做過一些治理,包括1958年“引黃放淤”。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修“臺、條田”、營造防護林、增施有機肥等,但都沒有顯著成效。北丘洼成為一塊“難啃的硬骨頭”。
“禹城試區(qū)“七五”“一片三洼”綜合治理科技攻關(guān)課題組,在艱難的攻關(guān)初期,大家住在柴堂村一戶農(nóng)家院子內(nèi),房子是土坯蓋的,黑暗陰濕,夏天竟有蛇盤臥床上。照明點蠟燭。住處周圍淺層地下水咸不能飲用,生活用水得到離村一公里外的一口土井去拉(周圍數(shù)村唯一的一口甜水井),雨天道路泥濘,吃不到菜是常事。一年后,搬到了新建的基地,就是現(xiàn)在的這里,工作生活條件有所改善。但生活用水礦化度仍較高,無一例外的要肚子發(fā)脹和拉肚子,幾乎天天如此。張翼、逄春浩等當時已年過四十,一直帶病工作。歐陽竹、李云生、劉恩民、王吉順等年輕同志,每年野外工作時間長達5—6個月。在困難面前,我們發(fā)揚“相互配合,團結(jié)協(xié)作” 和“吃苦、耐勞,拼搏、奉獻”的團隊精神堅持到如今。我們在這里辛苦點不算什么,主要是不想苦了你們這些娃娃們。“張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好像看到了北丘洼的過去,又看到了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關(guān)愛。
張老師又接著說:“以后我們都老了,面臨退休了,這片土地上,我們?yōu)樗鼕^斗了一生,愿以后的北丘洼越來越好。以后這里的工作由你們的歐陽竹(后中科院禹城站站長 、博士生導師)老師來主導了。 “張老師說完這些話,又看到他若有所思的樣子,回過頭問我:“小張,小馬要調(diào)到南北莊工作了,以后后勤的工作你來接替,能接受嗎?”我沒加思索、直接答應(yīng)著:“能”

圖片說明:照片拍攝于2013年國慶節(jié),右一:張興權(quán)、右二:張新燕
右三:程維新及家屬
就這樣,我到了后勤上班,主要負責會議室的衛(wèi)生以及接待上級領(lǐng)導和外賓負責會議的服務(wù)工作,在會議室里,我看到了很多關(guān)于北丘洼治理鹽堿及農(nóng)業(yè)試驗田新品種育苗、成長的試驗照片,有一張照片記憶深刻,一個年輕的身影,看起來20來歲,身材瘦削、皮膚白皙??瓷先叭灰桓贝髮W生的狀態(tài),在田間拉犁耕田的照片,下面一組正文文字說明:1983年正在拉耬播種地的歐陽竹,看著照片,那時的歐陽竹老師也就二十幾歲的樣子,經(jīng)過環(huán)境與時間的摩擦,照片上與當時所見的皮膚黝黑的歐陽竹老師判若兩人。

照片為原中科院禹城站站長:歐陽竹
隨著工作性質(zhì)的變化,和老師(科學家)們接觸的更多,通過他們我順便學習了很多知識,包括親身學習、實踐,在這些老師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中國正在沖破黎明前的黑暗,邁著穩(wěn)定、堅實的步伐走向世界。
當時的國務(wù)委員陳俊生同志在中科院原副院長李振聲院士陪同下來北丘洼考察,中科院院長周光召多次參觀調(diào)研、省委書記姜春云、趙志浩都來參觀調(diào)研。最使我不能忘記的是駐聯(lián)合國的科學家多次來到北丘洼進行“學術(shù)交流會”,我看到了程維新、張興權(quán)、歐陽竹老師們?yōu)閭鋺?zhàn)交流會挑燈夜戰(zhàn)充分整理材料應(yīng)對交流會的各種問題時的辛苦努力;我看到了學術(shù)交流會現(xiàn)場歐陽竹老師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賓唇槍舌戰(zhàn)的激烈討論;我看到了休息片刻間的討論應(yīng)對環(huán)節(jié),等等。歐陽竹老師,作為新一代年輕的骨干力量,投身至“黃淮海戰(zhàn)役”,我看到了新一代的科學家接過手中的接力棒,承上啟下走向中國接力賽區(qū),我仿佛看到了中國的未來,中國正以嶄新的姿態(tài)屹立于世界之林。從此,愛國情懷由然而生。。。。。。深受他們的影響,我的人生價值觀又發(fā)生了改變,就是為國家而戰(zhàn)。
就在這樣艱苦的歲月里不他們辭辛苦的奔波忙碌,他們孜孜不倦一次次的試驗、一次次的攻關(guān),一次次的失敗、失敗了再來,當時曾經(jīng)有當?shù)氐拇逯苯觿裾f老師們:“別整了,沒用,搞不好砸了中科院的牌子”面對此情此景,老師們知難而上,困難面前不退縮。
1989年,以歐陽竹老師為骨干,經(jīng)過多年的摸索實踐經(jīng)驗,對北丘洼進行了有效治理,采用“強排強灌”配套技術(shù),對治理難度最大的一塊鹽堿荒地的治理,取得前所未有的治理效果,當年治理,當年見效,第二年小麥畝產(chǎn)達到250公斤。這塊世代熬制硝鹽的鹽堿地,短短一年發(fā)生的巨變,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(guān)注。一時間,學者、記者、領(lǐng)導紛至沓來。電視臺、報刊爭相報導。治理前后的對比照片先后在國務(wù)院和山東省農(nóng)業(yè)開發(fā)展覽會上展示?!皬娕艔姽唷敝卫睇}堿地也被作為范例,編入中學、大學地理課本為教材。
曾經(jīng)那片白花花的鹽堿地,糧食從顆粒無收到噸糧田,從“黃淮海戰(zhàn)役”到“渤海糧倉”,再到“農(nóng)業(yè)STS “、“噸半糧“他們用人生的信仰和奉獻的精神實現(xiàn)了中國人民餐桌上的夢想。殊不知,我們餐桌上的每一粒粟米、一顆顆蔬果背后,有多少老師們反反復(fù)復(fù)試驗的期盼,還有多少個上下求索不眠的夜晚。
隨后,在歐陽竹老師為骨干力量的帶動下挖掘出了一個又一個不一樣的“禹城”:“秸稈養(yǎng)牛示范縣”“糧食大縣”“功能糖城”……
很多技術(shù)在禹城轉(zhuǎn)化并成功利用。中科院禹城綜合試驗站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引進了“玉米淀粉加工低聚糖”的技術(shù),借助這個項目,禹城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發(fā)展成為低聚糖、低聚木糖、木糖醇“三大糖”的生產(chǎn)基地,被譽為中國的“功能糖城”。
小時候經(jīng)常聽到一首朗朗上口的民謠:金高唐,銀平原;破禹城,爛陵縣,也是對禹城當時的真實寫照,如今的禹城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被慣有中國“功能糖城”的美譽,又經(jīng)過幾年的努力,1993年禹城撤縣劃市,徹底摘掉了貧窮的帽子,實現(xiàn)了跨越式發(fā)展,當時也是德州地級市唯一一個被慣有縣市級的美譽。
記得歐陽竹老師在百忙之中對我的鼓勵,他說著一口廣東版的普通話:“小張,你是很愛學習的,這本《藏在山坳里的中國》送給你學習一下?!安⒏嬖V我:”成才不一定進有圍墻的大學,要努力?!?/div>

后來,因為身體總是生病、不得已離開了我心中的這片熱土,每每想起這些,這何嘗又不是老師們對我個人的培養(yǎng)?北丘洼就像是我的母親,是我成長的搖籃,她哺育了我,這些刻在骨子里的精神養(yǎng)料卻時刻激勵著我,也成為了我人生的座右銘,伴我一生。何以報答?唯有回報社會,才不愧老師們對我的培育、培養(yǎng)之恩。
一晃我離開北丘洼母親30載,歐陽竹老師他們也從青絲漸變?yōu)榘装l(fā),從青春到韶華,他們幾代人畢生的精力無怨無悔的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,有一種精神叫做科學家精神;有一個脊梁,叫中國脊梁。他們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中國脊梁,為這個時代寫下不朽的篇章。
30年之后(2025年5月)的一個北丘洼同事見面會中,同為北丘洼的同事吳學東動情的說:“我一直記得在我離開北丘洼的那天,那天當歐陽竹老師得知我要離開北丘洼時,他為我舉行的送行晚宴,席間的一句話我一直銘記于心:好男兒志在四方,無論走到哪里,別忘了回家看看。。。。。動情之處,同為農(nóng)家孩子出身的吳學東聲淚俱下,講述著北丘洼他與科學家之間的故事。
而我從離開北丘洼母親懷抱的那天起,我就好像成為了一個迷路的孩子,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。卻不知這段崢嶸歲月成為了我生命中成長歷練尤為重要的一部分,因為她改寫了我人生的格局、信仰與價值觀。如今,他們退休不褪色,余生綻芳華,使命勇?lián)?,在這片熱土上繼續(xù)耕耘著我們美麗的中國夢。
歲月如歌,至今回想起來就像在昨天,歷歷在目,多少次深情的凝望著她,呼喚著她,滾燙的淚花總是伴著夕陽下;那一天,我終于見到了她,那是我?guī)е腋艋乇鼻鹜荨?/div>
2025.4.26
作者簡介

張新燕本人照片
張新燕,女,中共黨員,禹城市愛心聯(lián)盟創(chuàng)辦人。中國好人、山東好人之星、山東省志愿服務(wù)四個100先進個人、山東最美志愿者、德州好人之星、德州市社會組織先進個人、禹城市道德模范、禹城市最美巾幗志愿者、災(zāi)區(qū)救援先進個人、禹城市新階層先進個人、禹城市孝老愛親模范等等榮譽稱號。
本篇文章是作者張新燕同志通過自己的親身經(jīng)歷形成的回憶寫的一篇紀實文學,作者用樸實的語言,通過在艱苦的歲月里與當代科學家們一起工作的歷練與成長的經(jīng)歷,深受當代科學家精神的影響,由“小我”走向“大我”的人生信仰與價值觀的改變的心路歷程。并堅守一生的信仰,參與、組織、開展、創(chuàng)新志愿服務(wù),為實現(xiàn)美麗中國夢奮斗一生。